《周易》被世人尊为“群经之首,诸子百家之源”,它分为两部分:古经与传(十翼)。古经又由四部分构成,(1)六十四卦卦画。(2)卦名。(3)卦辞。(4)爻辞。顺序为:卦画后面是卦名;卦名后的解释文字是卦辞;卦辞之后六爻的解释文字是爻辞。卦辞、爻辞似是从古时临事占卜的记录中整理出来的。
古经看似杂乱,涩晦难懂,但它隐含着一个完整精密的卜占算卦系统,可以说是本非常成熟的卜占吉凶的书;在西周时,它可能还被当成国编教材使用过。研究者一般认为,古经成书于公元前十二三世纪的商周之际,传说著作权属于周文王姬昌,但它显然不可能是姬昌在狱牢里向壁空想出来的,它应该有更久远的渊源。本来,这不是个问题,《周礼》中说,《周易》不等于《易经》,《易经》有三,即夏朝的《连山易》,商朝的《归藏易》,周朝的《周易》,它们前后承传,属一个系统,只是卦序排列不同,粗糙与精密有别。可是,《连山易》与《归藏易》都失传了,更不幸的是,《周礼》这本书曾由王莽的朋友刘歆整理过,刘歆有造假的名头,因此,《周礼》经他一沾手,也跟着倒霉,有了伪书的嫌疑。
易传是专门用来解释古经的,与古经比,它算大部头,古经仅数千字,它有两万余言。对于易传的产生,研究者有四种意见。一种意见认为由孔子创作,或由孔子讲授,他的门徒们整理而成,班固的记载大致支持此说:“孔子晚而好《易》,读之韦编三绝,而为之传。”第二种意见认为,易传早于孔子而存在,孔子只是整理过、解释过它,述而不作,当然与时俱进了,里面夹杂了孔子及他门徒们的一些私人意见,司马迁的记载基本支持此说:“孔子晚而好《易》,序《彖》《系》《象》《说卦》《文言》”。第三种意见认为,易传的产生与孔子无关,它由战国与西汉的儒生们创作而成,持这种意见的人多有疑古嗜好,他们否认孔子读过《周易》,为灭证据,钱玄同等人动了考据的功夫,《论语、述而》中记孔子的话说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。”他们据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认为,“易”通“亦”,标点符号再一改,即成了这样的话:“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,亦可以无大过矣。”第四种意见来自一个叫陈鼓应的北大学者,他认为易传的哲学思想,“属于道家,而非儒家。”
我们先放下这笔糊涂账,且确立两点:一可以肯定周人或周朝以前的人对待《易经》的态度是严肃的,不可能将之视为智力游戏之类的东西;其次古经的创作不是无厘头,它的来历必大有深意。与之相关的问题则是:(1)圣人为什么费神劳思设卦?(2)为什么这样设卦?(3)卜筮算卦对人有何意义?(4)卜筮算卦的正确方法?(5)如何释卦解卦?
对上述这五个问题的回答,恰是易传的主旨,换句话说,古经与易传不可能分离存在,更不可能先有古经,后有易传;恰恰相反,易传的基本原则应该早于古经而确立,譬如建造结构精密而复杂的宫殿,建设者要先有需求,再根据需求与土木建筑原则仔细设计,才能建成。
有一点思量起来颇令人奇怪,在世界诸古文明中,为何独中国人用这么本卜筮算卦的书为自己的古典文明奠基?为何那时的中国人不像古希伯莱人那样去创编本《旧约》,或像古印度人那样去创编颂神敬神的《吠陀经》与《梵书》?
在一篇讨论“中国为何没有成为宗教社会”的文章中,我将中国社会非宗教化的原因归结到了孔子怀疑论的训导上;其实错了,孔子的训导并非根源,老子是孔子的前辈,他那里也没有神;再往上追溯,《周易》中也没有给神留多少位置。可以这样说,《周易》就是在疑神论的思想指导下创作的,这一基因几千年一脉相承,影响至今。
中国古老的宇宙观认为,世界及其万物起源于一团混沌之气,这团混沌之气中含有阴阳,阴阳中又含少阳、老阳、少阴、老阴;阴阳的变化生出天地及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及自然现象,谓之八卦;八卦的运行变化生出万物。但这幅宇宙生成图景中有个问题需要解决,即什么力量推动着一生二、二生四、四生八卦呢?万物变化是预设的,还是随机的?是完全没有规律可循的,还是可以有限把握?
假如万物的变化是被一个意志物或神预设控制着,人除了顺从,将无能为力;假如万物的变化无任何规律可循,人除了顺从,也无能为力。《周易》的创作者显然不这样认为,他们承认阴阳变化的规律神奇玄妙,难以测度,但并非绝对不能测度,人还是有机会把握自己命运的。
他们认为,世界万物的变化与运行规律,人可以通过仔细的观察与思考体悟到,例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同理,人的命运与人事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,虽然这种规律“非常奇妙,不拘一方。”但按照一定的神秘的程式,通过复杂而精密的数学推算,还是可以预测出来的。
这其中隐含着这么一个天人感应的奇怪逻辑:人的命运与人事的发展变化与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隐秘相通,人通过推算大自然的发展变化,即能感应到人事的凶吉祸福。
遗憾的是这一逻辑过于牵强,在实际操作中太没有准头,因此到春秋末期,《周易》倡导的那种占卜打卦、预测吉凶的方式已受到普遍怀疑,秦汉后更沦为了江湖术士们谋生的工具。
尽管如此,《周易》仍非常可敬可贵,它一方面张扬了人的智慧与精神,视天、地、人为世间三材;同时有倡导人对大自然的敬畏,教导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。在《周易》智慧的照耀下,古代中国人既没有彻底匍匐于神灵的脚下,也没有产生出试图主宰大自然的疯狂理念。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